主页 > 新闻 > 单应桂谈艺|叶浅予的艺术

单应桂谈艺|叶浅予的艺术

2022-09-24 21:19:27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22.jpg


写在前面

       单应桂艺术基金会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在理事会各位理事、监事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发扬单应桂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关注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承,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在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众多艺术家、各界群众的好评和支持。

       在基金会成立六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发扬基金会的宗旨和初衷,努力落实基金会各方面的工作,我们计划利用基金会的公众号新推出这样一个栏目《单应桂谈艺》,这个栏目主要侧重于宣传单应桂先生的文艺思想、艺术评论、创作体会、人生经历等方面。希望大家从这些文论中可以看到单应桂先生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精湛的艺术品位。并敬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单应桂艺术基金会

2022年9月16日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36.png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生于浙江省桐庐县,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早年画过广告画、花布设计、舞台布景、书籍插画等,并以漫画出名。从40年代开始,他由漫画转向国画创作,并主攻舞蹈人物画。1947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书记处书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等。


叶浅予的艺术

(本文摘选自《容园绘事(上)单应桂谈画》)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41.jpg

单应桂画恩师叶浅予的肖像


01

       翻开中国绘画史,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就是人物画,曾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像吴道子、张萱、周昉等等。早在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要“以形写神”的精辟理论。盛唐是它的顶峰期,唐以后,五代、宋、元、明清虽然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人物画家和作品,包括五代的顾闳中、明清的陈洪绶(老莲)和任颐(伯年),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人物画愈来愈走向衰败,它的辉煌地位渐渐被山水画和花鸟画所取代。只重临摹的风气使人物画脱离了现实生活,所画内容也多为帝王或仕女。抄袭前人、陈陈相因使这一画种失去了生命和活力,所画人物越来越概念化,致使中国的人物画渐渐走向低谷。人物画大师叶浅予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人物画的低潮时期。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兴起,中国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为了打破封闭的封建文化对艺术的窒息,呼吁中西文化交流,以促进中国文艺的发展。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绘画史》序言中写道:“艺术每因异种族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艺术亡艺术的事情;这是征之史册上,历历皆然的……”。这个时期的大上海,西方的文化已经影响着中国的画坛,中西文化的交融,打破了文化上的沉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叶浅予先生以他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画笔,创作出了大量的漫画,暴露和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其中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等轰动画坛,在上海报纸上连载达7年之久。幽默的漫画语言、夸张的人物造型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使他塑造出一群活脱脱的人物——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形象,从而赢得了千万个读者,使叶浅予的名字家喻户晓。《王先生》的出现,同时引起了电影界的极大兴趣,继新时代影片公司的《王先生》喜剧片之后的10年中,上海各影片公司共拍摄了11部《王先生》,可见叶浅予先生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45.png

叶浅予先生为学生单应桂指导创作草图


       日寇入侵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叶浅予先生毅然加入到宣传抗日的行列中去,画了大量的漫画,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画出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如《战时重庆》、《逃出香港》等。这期间的重要作品还有《打箭炉日记》、《天堂记》等著名漫画。

       1933年秋,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来中国,叶先生看到他环游世界所作的素描画,很受启发,遂拿起了速写笔开始画速写,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从此便和速写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创了中国速写艺术的先河,被誉为速写巨匠。


02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叶先生多次在文章和谈话中谈及他在1942年赴苗族地区作画的经历。这次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活动,是先生从漫画创作走向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重大转折点。他说:“1942年我在贵州苗族地区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苗族妇女打扮得非常漂亮。每逢赶集,人人都把漂亮的衣裙和首饰穿戴上,集场上五彩缤纷,正如百花争艳,任何画家都会动心。可是我那支惯于夸张的刻薄之笔,对着真正美妙的形象,只能瞠目而不知所措,心想,如果不改变手法,岂不颠倒美丑,唐突西施吗?从那时起,决心从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中解脱出来,另找塑造人物形象的新手法。找来找去,觉得应该下苦功向中国画传统中的先辈们学习,于是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49.jpg

叶浅予的舞蹈人物(中国画)


       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是从一个绘画品种改变为另一个绘画品种,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当画家从充满市民趣味的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走向农村生活中去,从王先生、小陈的形象包围中走到淳朴的少数民族中去,生活面拓宽了,苗族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群众质朴的美,强烈地感染着画家,觉得仅用漫画的语言去表达不够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要求画家寻找最适于表现这种美的艺术语言,于是便选择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的绘画形式。这种寻找过程的开始,是画家受到生活的冲击后,从审美意识、创作观念到绘画语言的转化过程。大到观念,小到具体的笔墨技巧,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转化过程,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变。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先生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创新和发展上,做出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重大贡献。

       不管是漫画创作,还是中国画创作,使画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先生一贯坚持面向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观,不间断的到生活中去,随时随地用速写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是他与前辈画家有所区别的重要之处。他的速写笔画出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变迁:从30年代的上海、40年代的重庆,到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时期的工厂、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从少数民族地区到香港;从印度到美国,从舞蹈到戏曲人物,无不进入到他的速写本中。就连因癌症住院动手术时,一旦能活动,先生就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临出院时还请求允许他到手术室画下外科手术的情景。生活速写已成为叶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生活速写给予作品以新的面貌,从而突破了中国画过去脱离生活、因循守旧的框框,将新的生活中的事物和形象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时代风貌,从而开拓了中国人物画新的题材领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30~40年代,先生从事漫画创作时,速写的实践已为他的漫画创作输入丰富的营养,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回忆这段艺术生涯时,先生说:“我从速写的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造型能力,这对我长期从事漫画长篇创作,有一定促进作用。漫画创作完全靠生活速写中的形象库存,像厨子做菜的调味过程,把库存中的不同形象经过捏合、拼合、凑合,塑成自己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所以与众不同,令人过目难忘,就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生活速写便是把生活中的形象变成艺术形象的重要桥梁。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53.jpg

叶浅予的《北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中华民族大团结》两幅巨幅工笔人物画,是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的两幅力作,它和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等作品一起,将载入中国美术的史册。两幅作品都有着庞大的构图和众多的人物,画面气氛热烈,人物造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构图处理和造型、设色上热烈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表现手法新颖,作品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是建国后第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

       叶先生在“要表现现实生活、要表现人、要表现社会”的信念指导下,所创作的人物画都和当时代的人民生活、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在他大量的舞蹈和戏曲人物中同样反映出先生这一创作思想。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忠实地体现了“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格言。


03

       “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

       1992年11月,叶浅予师生画展在北京开幕,座谈会上叶先生再次谈到艺术的形式问题。形式问题,在过去说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谈形式,就会给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形式问题对任何艺术来讲都是赖以存在、并传达内容的重要依托。因此先生经常反复地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形式也没有艺术。”“为了艺术的最佳效果,就应大力研究形式,达到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为内容服务。”他说:“艺术形式归到齐白石的一句话,就是不似之似……,艺术就是要做到神似,才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半个世纪以来,先生对艺术形式的孜孜探求,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你看,他笔下的舞蹈人物的生动潇洒的线条,简洁明快的设色,酣畅的笔墨,所表达出的人物,已经达到了“不似之似”这一艺术上的最高境界,是画家所表达的对象和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57.png

1992年单应桂陪叶老参观岱庙


       纵观先生的作品,在造型上那种抓住要害的提炼和夸张,人物情感动态的节奏,静与动的节奏,疏与密的节奏;浓与淡的节奏,无不渗透着画家的审美追求——动中寓静、静中寓动。这种动与静的运用,都能使神得以体现。他说:“我的舞蹈形象,有时动中取静;有时静中取动。静和动都是形,也都是神。”艺术到这时,形神化一了,这时的形和神都为画家的情感所支配,画中的人物一举一动、一顾一盼,都从线条中流露出来,从墨韵中渲泄出来。那种干湿相宜、浓淡适中的技巧,不论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不论是浓烈的还是淡雅的,无不达到内容和形式最完美的吻合。如《红绸舞》的精彩构图,其强烈而夸张的人物动态,画中舞蹈者把红绸有力的甩向画外,一种势不可挡的弧线,把观众带向宽广的空间,使人感到画外有画,不禁拍案叫绝。加上画面强烈的红色和刚劲的线条等因素交织融汇,组成了奔放而感人的乐章。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459.png

叶浅予先生在济南单应桂家里作画


       先生在艺术实践中把形式看做是达到神似的重要阶梯,在他所有的、不同情调的舞蹈人物创作中都是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印度《献花舞》,西藏的《拉不愣舞》……等等,特别是先生在印度的写生为素材创作的国画《献花舞》完成后,张大千看了由衷地赞美,并以叶先生的《献花舞》为稿,画了同样一张《献花舞》,并在画上题曰:“浅予兄作印度献花舞,今效其意……。”此事在美术界已传为佳话。可见叶先生的舞蹈人物的艺术魅力。

       的确,当你所运用的绘画形式和技巧,与你所要表达的对象达到高度统一时,才能真正做到法随人用,这时,反而使人忘掉了形式,这才是真正形式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502.png

1990年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在杭州成立,图为叶先生带领同学参观浙江博物馆藏画


       “任何艺术都由于其形式决定其功能。艺术依赖其形式而存在,发挥其功能、传达其内容。形式的发展,促进艺术的发展。”这是叶先生在其最近完成的《论形式》一文中说的。因此,他一贯强调要画者除加强全面的修养之外,要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认真刻苦地钻研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他反对那种赶浪头抄近路、急功近利的做法,强调作为一个人物画家,“既要有生活的广度,也要有技法的广度。”走独木桥是达不到艺术高峰的。一张写意国画,即使有了生活感受,掌握了一定的造形能力,而做不到笔精墨妙,就不能称为一张好画,就不能说画家已掌握了中国写意画的表现形式,更谈不到充分的发挥了形式美的作用。形式的魅力,在于所画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使观众倾倒,做到“引人入胜,动人心弦”。此时形式已把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神似。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506.png

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在叶老带领下登上泰山


       《红绸舞》、《荷花舞》、《献花舞》、《拉卜楞舞》……不都达到了这一境界了吗?

       在绘画形式的追求中,绘画语言的简洁、痛快,以及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先生作品中的又一重要特色,它使得作品中的形象更加传神、更加鲜明、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这种概括和夸张手法的形成与运用,与先生十年漫画创作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曾这样说:“漫画细胞在我的肌体和血液中……。即使在我从事人物画创作的年代中,漫画细胞仍然在我的作品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如82年《长安怀古组画》。”

       《长安怀古》是四幅一套的组画,它们是:《真善美,闪闪半坡文》、《霸业促,谁记马前卒》、《忆疆场,风流秦汉唐》、《马嵬坡,忍唱长恨歌》。作品抒发了画家怀古之情和对中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如第四幅,通过陶俑这一殉葬品的形象,来比喻被历史上歪曲了的杨贵妃的形象,画家认为把唐明皇政治上的失败归罪于杨玉环身上,是极不公正的,作品对杨贵妃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还它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正是用了寓情于景,以物喻情的表现手法。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加以概括提炼,放弃了最初构图时的写实手法而用不同时期的文物去表现主题,这一形式的运用,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04

       “吞吐古今,涉猎中外”。

       先生非常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和研究,在《画余论画》、《画余论艺》的两本文集中,先生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许多重要理论进行了探讨,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了人物画创作中的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精辟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对指导当前中国画的提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他一贯主张向传统学习,反对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他看到一些人一味崇洋,以摹仿外国为时髦时说:“我真想办一个艺术学校,专门教传统的、民间的东西,从自己的传统里找基本东西、找艺术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来发展自己的传统,而不是完全靠外国的东西来发展自己的传统。”这是老画家的肺腑之言。但对外国的东西,先生并不主张一概排斥,而是认为:学习中国画的人,应该懂得外国的绘画艺术,并不一定要很多的实践,但要接触;要能理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要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的主张,他说:“吞吐古今,要吞进去还要吐出来,要接触外国的东西。中国的东西要学透,学外国的范围要广,日本的、波斯的、印度的、欧洲的……都要接触,至少要看。其实我这几十年,也就是根据这条路走下来的。”先生的良苦用心是非常明白的,他以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为下一代美术工作者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发展的道路。它将对中国新一代人物画家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509.png

行路团山东行在曲阜孔庙杏坛叶浅予先生再次为同学们讲学


       叶先生并未进过任何正规的美术学校深造,但他以他特有的生活经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的人物画创新和发展中,做出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人物画革新的先躯者和代表人物。

       叶浅予先生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仍精神饱满,辛勤作画、著书立说;每年还要带领师生艺术行路团,到全国各地考察写生、采风讲学,不遗余力地为祖国的美术事业做贡献。

       我祝愿叶老的晚霞更加灿烂。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512.png

1983年叶浅予先生在长清县灵岩寺写生(左二起:单应桂、叶浅予、于希宁。)


       注:师生艺术行路团——全称为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是取董其昌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意。该团在叶老带领下,由他的20余名学生组成。从1990年起,在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北京等地进行学术活动。

《齐鲁艺苑》1993年3月


微信图片_20220924213520.jpg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